在上海闲逛,准备下午迟些返回杭州,四处转转。但是上海确实没有什么好去处,就在豆瓣的同城活动里面翻阅,正好最近对摄影有点激情,看到《冰+煤纪实摄影展》便临时决定午饭后去看看。
展览在徐家汇的万科中心,可以直接坐1号线,在上海南站下。从站台出来,顿感荒凉。跟着地图的指引,走了大概10来分钟,在南宁路和安定路路口左转,看到了万科中心的大楼,如豆瓣的活动详情描述,楼前面有两只巨大的兔子雕塑。
进到大厅里,就看到了展览的易拉宝,一个女生坐在大堂。我上前打听,确认了无误后,她便起身带我去展览的场地。
展览的实际场地是一个由地下车库改造的特别展厅,王石为这个展清空了地下一层。走下来,才发现空无一人。本以为女生只是引导我下来,没想到她就是导览员,一对一的跟我讲解每一幅作品。(忘了说,这个展览并不收取门票)
会展时拍的照片:
总体而言非常推荐去看。收获:
- 自从最近看了《绝命海拔》以后,对于登山有了一些憧憬,展览中那些雄伟的世界高峰,真的是壮阔而美丽,不禁感慨个人的渺小。有生之年,也是想能亲自去一次的。
- 对纪实类的摄影作品愈发喜欢。会展中的记录煤矿工人的作品都非常精彩。其实关于摄影,相比风景,我更喜欢拍人。我喜欢那种人物的眼神,情态后面表露的故事。看了这些大师的作品后,让我更加希望自己也能通过相机来进行这种更加有意义的记录。
- 关于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小部分人有自己的小世界,而还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他们能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把目光聚焦在全人类以及未来上,而你从事什么行业并不影响你成为这样的人。
后面是我看完之后做的一些信息搜集和整理。
会展主题
这基本上是一个纪实性的摄影作品展,展出包括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挪威、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三十位摄影师的作品,作品主要表现雪山的冰川以及人类对煤矿的开采利用,通过将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主题结合到一起,引出煤炭挖掘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进入建立与冰川融化的关联。
在煤矿挖掘的作品中,着重表现的还是开采环境本身的恶劣,和在这个环境中工作的人的艰苦。除此之外也有非常多的作品反映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童工问题。
在关于雪山的作品中,将雪山的壮阔洁白表现的一览无遗,但在气候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影响方面也做了很多的表达。如通过百年前冰川的照片和近几年相同位置的照片的对比,突出了冰川线的上移和消融。
除了冰川和煤矿以外,也有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国土流失的问题的作品。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其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Moutain Everest)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达8844.43米。没有搜索到很好的显示整个山脉的图片,就自己google map截图了一张:
世界上的高峰们
作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约有70多个山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感觉也是掉渣天,这基本上也是世界的高峰前N排名了:
- 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 干城章嘉峰:8586米
- 洛子峰:8516米
- 马卡鲁峰:8485米
- 卓奥友峰:8188米
- 道拉吉里峰:8167米
- 马纳斯卢峰:8163米
- 南迦帕尔巴特峰:8125米
- 安纳布尔纳峰:8091米
- 希夏邦马峰:8027米
- 格重康峰:7952米
不过这些高峰都在一个山脉上,可能爬了一个珠峰的再爬同一个山脉的其他高峰也相对索然无味一些,下面是各大洲的高峰可以参考高度:
- 亚洲:珠穆朗玛峰(8848米)
- 北美洲:麦金利峰(6194米)
- 欧洲: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
- 大洋洲:科修斯科峰(2229米)
- 非洲:乞力马扎罗峰(5896米)
- 南美洲:阿空加瓜峰(6959米)
- 南极洲:文森峰(4897米)
冰川溶解
会展中的第二展馆,有几幅将不同时代相同的雪山照片做对比的视频,百年间,雪山的起始线上升了90多米。甚至很多原本是永久雪山的部分融化行程了湖泊。
煤矿
我觉得大部分人对于煤矿的印象应该都是黑乎乎脏兮兮的矿工在深不见底的底下采煤的场景,并且一谈到煤矿,作为国人肯定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山西各种煤矿事故,其实煤矿的开采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产业。
最早的煤矿开采是18世纪欧洲开始,当时正值工业革命,煤炭成为了最重要的能源。随后在18世纪至1950年代煤炭扩展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量来源。
随着石油的开采技术在20世纪初大力发展,并且在美国、中东和印尼发现了大规模油田后,石油及其附属品在1950年代以后开始成为主要的燃料,很快的蒸汽机被内燃机所取代。至20世纪末,煤炭在家庭、工业和运输上很大的一部分被石油、天然气、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等所取代。
但是在我国,煤炭依旧是最重要的能源,2005年中国约有80%的能源来自于燃煤。2007年中国首度成为了煤炭进口国。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总规模为57亿吨。在57亿吨的产能规模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其中约8亿吨属于未经核准的违规项目。
回到煤炭的开采历史本身。在西方国家,自1890年开始,采煤开始成为政治和社会上的争议来源。使用童工、剥削矿工、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问题,促使了工会的形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而自1970年代开始,环保意识抬头,人们开始注意包括景观破坏、空气污染与其他燃烧煤炭所可能产生的问题等。和其他化石燃料比较,燃烧煤炭比石油或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并可能是造成全球暖化及酸雨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整体来说,关于煤矿开采目前我们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 政治和社会问题:童工,矿工的剥削,恶劣的工作环境
- 环境问题:景观破坏,空气污染,进而成为全球变暖和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对于煤矿的依赖依旧很高,并且可以看到违规的煤矿开发在中国依旧大量存在。
会展中对于煤矿开发的恶劣工作环境,有几个杨少斌的纪实视频作品: – 《纵深800米》 – 《X后视盲区》
不过会展中的内容也不完整,网上也没有发现可以观看的资源。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全球的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进而导致全球的水位上升。他直接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影响就是陆地的淹没减少。在观展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气候难民”这个对我来说的新词汇。
“气候难民”是指因为气候变暖等特别因素而导致的生存受到威胁的人们。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的就是“马尔代夫在N年后要消失了,赶快趁现在还在的时候去玩一下”,但是对于这些实际的气候难民来说,他们需要面对的,是生存的土地的不断减少。
受影响的区域
岛国和沿海城市是海平面上升影响最直接的区域:
- 汤加
- 马尔代夫群岛
- 澳大利亚大堡礁
- 美国夏威夷群岛
- 瑙鲁
- 基里巴斯
- 图瓦卢
- 托克劳群岛阿塔富
- 瓦努阿图
- 水城威尼斯
其中大西洋由于其中的群岛岛国众多,因此影响面最大。会展中就包含了对于相关难民的纪录片,记录了他们不断的迁移生存的土地的艰苦。根据导览员的介绍,很多国家最后会完全失去国家的土地,只能考虑向其他国家购买土地来保留国家的存在,但是很多这些受灾的国家都非常落后和贫穷,根本没有这个资金进行这样的购买。而对于这些国家的民众而言,以难民的身份迁入他们,目前也并不受到联合国的保护和支持,而相关国家也并不欢迎难民进入自己的领取。因此这些气候难民的生存前景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真实存在的例子就是:2001年,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消息称,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国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全国1.1万国民将不得不放弃家园。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其他
会展的摄影师介绍: http://sites.asiasociety.org/coalandice/photographers/,其中一位 David Breashears,是1998年版本的Everest电影的导演之一,他自己就曾经5次登上过珠峰!
另外这个展览在珠峰大本营也举办过:http://www.douban.com/event/25779202/video/67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