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过程》,颇有些感悟。
政治与公共生活
其实从宏观上来看甘地的一生,并没有特别大的起落,也没有多么的波澜壮阔。1869年出生在印度南部的博尔本德尔,7岁随父亲迁居至拉杰科德,并与其妻子加斯杜白订婚,13岁结婚,16岁父亲过世,19岁赶赴印度攻读法律,22岁回印度,尝试在孟买做律师,业务不佳,与24岁受到达达·阿卜杜拉公司邀请前往南非处理债务纠纷。在南非,甘地看到了印度人作为包身工的生活处境,由于其本性的善良和作为印度人的民族责任感感将他引向了领导当地印度人进行反抗的公共事务。而此后甘地人生的绝大部分生活都献给了这样的公共活动——即使后面的主要阵地转向了印度国内。
除了投身于印度这个民族本身的各种公共活动中以外,甘地在当时对于英国的统治总体上认同,包括多次英国方面出现战争时,甘地都组织了医疗队进行支援。但是尽管如此,甘地在后期的政治生活中对于印度自治和独立依旧做了非常大的推动。
家庭与成长
我认为在甘地的人生之处,有两项重要的因素为他成为一个如此自律坚守信仰,并且追求真理的人打好了基础。
首先是印度教本身的各种清规戒律,比如从小就吃素食,定期的禁食,印度本身的各种禁忌,以及对于誓言的坚守。虽然甘地年轻的时候,对于印度教的一些清规,只是受于家庭的影响而遵守,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信徒,但是从小被灌输的这些规则以及父母的遵守和坚持,我觉得对于后面甘地自己的自律是有深远影响的。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甘地的父亲。甘地家族从甘地祖父起的连续三代都曾出任卡提阿瓦几个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卡巴·甘地一度任拉杰科德的首相,稍后又出任过樊康纳的首相。甘地在这样的家族长大,对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从小便是耳濡目染,而且甘地的父亲后来病重,甘地每天放学后就专门照料父亲,对于父亲的爱书中也有过很多描述。除了从小的感染,其父亲本身的影响力和家族在政治上的各种关系,也为甘地提供了很多帮助,并且在甘地年轻时出现了很多长者,为其指引方向。
学识与社交
甘地的出身决定了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多的宗教典藏的影响,作为印度教的家庭,甘地从小就需要阅读很多宗教经典书籍,这些阅读本身就培养了他的心智。甘地并不是从小就发自内心的信奉印度教,他对于宗教的经历是不断的在自我思考和探索。以宗教这一领域出发,以及素食主义,甘地在第一次赴英国求学的过程中,便不断的在这两个领域里结识了非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这种因为学识或者领域知识的特长而形成的社交在甘地的一生中普遍存在。如“在某个素食餐厅认识了一位先生,我们探讨了很多关于宗教的话题”,或者是“XXX为我引见了几个朋友,我们发展了长久的友谊”。
关于这一点主要的感受:领域知识深度的重要性;以及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才能扩展自己的圈子,并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宗教
我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在这一点上也不好过多评价,但是甘地在宗教方面的经历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他并没有因为家庭出身而直接信奉印度教,而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确定自己信奉的真理,并和各大宗教的观点中进行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甘地对于宗教的观点是自由的,尊重他人的选择。在甘地英国游学期间,他就认识非常多的基督教朋友,并定期和他们聚会与讨论。
素食主义
甘地对于素食的坚持着实令人震惊,他对于蛋奶类是不食的,而这份震惊多次来源于牛奶。甘地对于素食的坚持除了本身的信仰,以及认为素食更加健康环保等角度外,更作为一种自己信奉的的誓言和苦行的坚持。甘地的一声中出现过几次病危康复需要喝奶的情况,他都一再坚持不吃!这种坚持多少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作为圣雄本身则认为,如果为了苟活而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又和死了有何区别?
禁欲主义
甘地在自传中多次有描绘自己对于性欲的屈服和懊悔,于是在差不多30多岁的时候慢慢开始践行禁欲主义。这份自我控制力着实惊人。而之于甘地本身,则更像是将这一举动作为自己践行真理的一个试验,并且他还认为素食主义本身对于控制欲望的产生也是有非常大的重要。甘地一再强调,只有发自内心的明白禁欲本身的目的(我理解为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完全控制)为基础,禁欲这一行为才能有望长久的坚持,否则都是徒劳。他关于禁欲的观点引人思考:
“不禁欲的生活枯燥乏味,和动物的生活没什么两样。禽兽自然是不会知道自制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只要加以练习,就有自制的能力”
圣雄的家庭
甘地这样的圣雄,分给家庭的时间自然是不多的,而且作为这样一个“苦行僧”,在我的角度看来,甘地的妻子加斯杜白以及他的孩子们,或多或少是被迫接受和甘地一样“苦行僧”般的生活的。孩子们的状况书中琢磨不多,但是可以看出甘地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还有带有一定的遗憾。妻子方面,我觉得其叙事更多是从甘地的角度来描写妻子的感受,但是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圣雄,我觉得加斯杜白的一生应该也是充满磨难的一生。(加斯杜白与1944年死于狱中)


非暴力抵抗主义
这是甘地最出名的理论,他的一生都在通过行动来践行这一原则:
一种社会行动,以不使用暴力为宗旨,通过象征性抗议、公民不服从等方式,来达成抗议者希望达成的目标。这种社会运动方式,最早源自于印度甘地的真理坚固运动,它是现代公民抵抗(Civilresistance)行动中最受重视的一种。
本书并没有深入介绍这一原则,然后发现甘地的其他相关书籍国内貌似都还没有中译本,比如自传中提到的《南非非暴力抵抗运动史》。
总结
甘地的人生让人感觉大开眼界,同时也是充满争议。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活出这样自律而纯粹的人生。以其他为人对甘地的评价作为结尾:
爱因斯坦:
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
英国首相丘吉尔:
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Middle Temple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